盛夏的脚步渐行渐近,炎热的天气也开始让人感到喘不过气。而阳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小暑”已经过去,却迎来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时间点——几号入伏。
何为入伏?
入伏是指夏至后第11个整日(阳历7月22日前后),太阳黄经达到120°时,称为“入伏”。入伏标志着三伏天的开始。三伏天是夏季极其炎热的一段日子,是民间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之一。
三伏天的特点和气象
从入伏起算,日数相当于每个节气11.7天,共计22或23天。三伏天期间,天气普遍较热,空气的湿度也会增加,出现闷热的感觉。湿度增加还容易导致循环系统的调节障碍,人体易感到口渴、乏力、头痛、失眠等不适。此外,由于气压高、风少、空气湿度大,这段时间也是台风频发的高发期。
应对三伏天的方法
如何应对三伏天呢?首先,要注意健康饮食,补水解渴。多喝水、吃清淡饮食有利于调节体内水分。其次,保持适量的运动和休息,不要过度疲劳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,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量。最后要注意防暑降温。可以多吃具有清暑解热作用的食物,常洗手、洗脚,以及清凉无刺激的沐浴。同时,在室内工作和居住的环境中,要注意保持通风。
几号入伏,标志着夏季进一步进入了炎热的状态,我们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,保障身体健康,度过这段气温最高、最热烈的时期。